Opinion piece

中國政府宣佈房地產支持措施,能否重新提振樓市仍有待觀察

中國房地產行業不僅需要流動性,更需要重建家庭和投資者信心。

Publishing date
27 September 2022

2018年,我們把中國房地產開發商的困境稱為灰犀牛,但如今風險已經浮出水面,並且正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繼“三條紅線”為開發商帶來監管壓力後,家庭對房地產的信心疲軟使開發商再次陷入困境。爛尾樓和停貸事件背後的原因是開發商現金流惡化,這也會為銀行帶來負面影響。政府已經準備好介入,並在近期宣佈了一系列支持房地產行業的措施,現在需要觀察的是政府政策能夠多大程度減輕房地產業的壓力。



當前政府的主要措施在以下三個方面:提供流動性、刺激需求和國家參與。為緩解開發商的現金流壓力,地方政府將設立紓困基金,政策性銀行計畫發放2000億元人民幣,以確保住房建成;中債公司(CBIC)也會為境內債券發行提供擔保;為提振需求,中國人民銀行下調了與住房按揭貸款掛鉤的5年期貸款最優惠利率(LPR);一些地方政府還降低首付比例,並允許子女用父母的公積金買房。



然而,如果沒有進一步的國家參與,這些措施無法很好地發揮作用。這意味著政策需要調配更多國家資源,例如鼓勵國有企業收購高風險的民營企業,要求資產管理公司(AMC)接管未完成的項目,並指示銀行增加貸款。

政府已經開始行動,但現實是房價和銷售額尚未顯著回升。房價增速在2017年到達20%的高峰後,隨後幾年始終在放緩,2022年8月已經接近0%。68%的城市房價出現下降,2020年僅有10%。這意味著不僅在一線城市,其他城市的房地產市場也在面臨挑戰。



除了房價,銷售額暫時也未見起色。2022年6月出現過短暫的復蘇,但主要來自此前封控期間壓抑的需求。停貸事件發生後,房屋銷售急劇下降,僅相當於疫情前水平的60%左右。儘管有政府支援,但仍需要更多時間來重建家庭對房地產市場和開發商的信心。



由於開發商的流動性狀況依然堪憂,信貸風險也沒有緩解。政府的幫助主要在恢復建設和支付供應商方面,而開發商的償債壓力仍在加劇,尤其是美元債。在中國政府宣佈支持措施並放寬流動性後,在岸債券發行有所改善。整體上看,開發商境內人民幣債券發行量基本保持穩定,觀察選定的民營開發商的債券擔保是否會有所幫助是關鍵。另一方面,離岸市場相對沉寂,2022 年 8 月僅發行 3.3 億美元(僅為去年的 18%),這意味著中國的離岸房地產債券市場自2020年以來縮水了10%。原因很簡單,開發商還債遵照一定的順序,從對恒大的分析來看,離岸投資者排在最後。 即使在在岸市場,違約房地產債券的還款進度也是最低的,回收率為7%,而平均水平為28%。



在離岸市場,部分違約開發商設法與債券持有人達成協議,通過提高債券票面利率完成換股。 有些債券持有人拒絕接受交換要約,但也有幾家公司已成功延長其大部分債務的期限。 一些現金充足的開發商也會回購未償還的債券,以提振市場信心。 但也有開發商放棄了償還債務,並聲稱將專注於已售項目的建設。



雖然整體改善有限,但政府支持對市場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隨著貨幣政策放寬,在岸債券收益率受到抑制。離岸債券收益率也有所下降,但仍高於以前,尤其是民營企業。 2022年8月,市場仍然對43%的開發商持負面態度,2021年僅為21%。



總體而言,中國房地產行業不僅需要流動性,更需要重建家庭和投資者信心。目前的政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安撫投資者,但離真正的復蘇還有距離。如果想令房地產業重新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引擎,政府需要進一步放鬆監管、重建市場信心。在此之前,沒有開發商能夠獨善其身。國有開發商受到的衝擊相對較小,但同時也擔負著整合行業的責任。無論如何,過去的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Related content

Opinion piece

香港2024經濟前景:曲折和挑戰重重

2023年香港經濟經歷了周期性回升,但新冠疫情帶來的經濟創傷和外部環境帶來的阻力將繼續挑戰2024年的經濟前景。

Alicia García-Herrero
Opinion piece

中國結構性放緩背後的深層原因有哪些?

中國經濟的快速放緩是結構性因素導致的,不能完全用疫情衝擊來解釋。這是中國的發展模式所帶來的固有問題,因此能夠緩解這種結構性減速的政策極難實施。

Alicia García-Herr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