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inion piece

香港從離岸金融中心轉向中國金融中心

在這個地緣政治危機一觸即發的時刻,香港已經變成了中國的金融防火牆。

Publishing date
27 May 2022

中國現在很需要獲得美元,中國銀行逐漸主導了香港的金融體系,而中國內地銀行持有的海外銀行資產,也越來越以香港為主,在在表示香港這個離岸金融中心的命運,已經逐漸掌握在中國手裡。

香港的離岸金融一直做得相當成功,至少從規模增長的速度來看是如此。它的銀行資產與GDP的比值,從2002年的462%成長到2021年的921%。打從1983年設立貨幣發行局以來,香港在數次政治危機之中,都能保持聯繫匯率穩定。由於港幣與美元一直緊密掛鉤,所以,只要進入香港的銀行體系和獲得港幣,就能夠保證獲得硬通貨。

中國現在很需要獲得美元,所以中國銀行逐漸主導了香港的金融體系,而中國內地銀行持有的海外銀行資產,也越來越以香港為主,在在表示香港這個離岸金融中心的命運,已經逐漸掌握在中國手裡。

自2010年以來,在香港開設的中國內地金融機構規模擴大了3.4倍,如今總資產達到1.2兆美元。即使香港銀行業的規模擴張很快,其中最快的依然是中國,早在香港還沒發生社會動盪、COVID-19疫情還沒爆發前,中國銀行占全香港銀行業的資產比例就已經從2010年的22%上升到2020年的36%。中國銀行在香港的擴張速度遠遠高過日本和美國,更是跟歐洲銀行形成鮮明對比,因為歐洲銀行幾乎完全沒有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香港這個離岸金融中心越來越仰賴中國內地,中國的金融機構與企業也越來越仰賴香港以獲得海外資金。在1997至2021年間,中國企業的離岸股權融資有75%都在香港進行。這表示香港一直是一個重要的融資地,人們普遍認為中國股市波動太大,有時候還會面臨監理機關主動干預股價波動的問題,想要融資最好還是去香港。

另外,中國企業最近想要在香港以外的地方獲得海外融資,也變得越來越難。美國證交會(SEC)規定中國企業必須公開帳務資料,並遵守其他規定,否則不准在美上市。證交會甚至威脅道,270家已經在美上市的中資企業中,有幾家必須下市。在硬通貨融資越來越難的狀況下,中國企業只能更仰賴香港。

值得一提的是,長年來中國企業在進行股權融資時,也一直不把重心放在內地的證交所。中國為此設立了上海證交所科創板、北京證券交易所等,試圖吸引更多中資企業進入國內股市;但在目前的熊市環境下,這還得等一段時間才能看出成效。

即使中資企業想以債券來融資,香港也是最重要的離岸債券發行中心。近年來中國國內債市快速成長,規模已經達到1997至2021年間債券發行總金額的11%;相較之下,離岸債券成長有限,即使如此,它的角色依然難以替代。2014年後,離岸債券占總債券發行額的比例逐漸提高,目前也仍在高點。

綜觀中國的各種行業,其中最仰賴香港的就是金融企業和房地產業。金融業的海外貸款比例較高,所以一定會需要更多的流動美元;房地產業則是會被中國國內的金融環境緊縮影響,需要其他金流挹注。目前中國的房地產業已經陷入嚴重的財務問題,似乎相當需要靠香港的離岸債市,尤其是發行高收益債券來融資。

至於政策方面,無論是人民幣國際化,還是進一步推動「債券通」及「滬港通與深港通」方案,香港都是關鍵工具。目前離岸人民幣債券有54%在香港發行,離岸人民幣存款也有一半以上位於香港。而對於想要進入中國內地債市的外資來說,「債券通」也越來越重要。

總之,香港已經變成一個以服務中國為主的離岸金融中心。有鑑於金融至今都是香港的經濟命脈,這項改變對香港極為重要。但另一方面,香港對中國企業來說也不可或缺,它是最重要的硬通貨融資來源。而且在美國監理機構把砲口瞄準中資,威脅它們下市之後,香港的地位更為重要。我們可以說,在這個地緣政治危機一觸即發的時刻,香港已經變成了中國的金融防火牆。

(本文作者為法國外貿銀行亞太首席經濟學家、台灣金融研訓院資深顧問;譯者為劉維人)

Related content

Opinion piece

香港2024經濟前景:曲折和挑戰重重

2023年香港經濟經歷了周期性回升,但新冠疫情帶來的經濟創傷和外部環境帶來的阻力將繼續挑戰2024年的經濟前景。

Alicia García-Herrero
Opinion piece

中國結構性放緩背後的深層原因有哪些?

中國經濟的快速放緩是結構性因素導致的,不能完全用疫情衝擊來解釋。這是中國的發展模式所帶來的固有問題,因此能夠緩解這種結構性減速的政策極難實施。

Alicia García-Herr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