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inion piece

歐洲對不公平競爭的反擊可能尚未觸及根源

中國在國有、民營和外國企業之間建立公平的競爭環境是符合所有人利益的。歐洲執委會最近的措施顯然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Publishing date
14 May 2021

本篇意見稿英文版首發於 Asia Times

asia-times-oped-300x150

中文版發於ETNet:

etnet_logo-300x300

幾個月前,歐洲和中國剛剛達成《中歐投資協定》,但最近歐洲發表的嚴厲措施可能會讓中國頗感意外。除了新疆制裁這種偏向政治性和象徵性的措施,歐洲執委會前不久還宣佈了兩種防禦性措施,首先是反對外國補貼阻礙歐洲單一市場的良好運作,另一個是採取措施確保歐洲供應鏈的韌性。兩個措施的隱藏目標其實都是中國。

反補貼立法來自去年5月歐洲執委會發佈的白皮書,旨在開發新工具來避免外國補貼在歐盟市場造成的扭曲競爭。更具體地說,計畫收購歐洲公司或參與歐洲公共採購的外國企業將會受到執委會的審查,執委會還有權禁止交易、對企業實施罰款或強制企業連本帶利償還補貼。

第二個措施旨在增強歐洲供應鏈的韌性,同時減少戰略敏感產品對中國的過度依賴。為此,歐盟鼓勵儲備庫存、集中資源,可能還會制定標準,尤其是對六個關鍵性領域:電池、雲技術和尖端技術、氫、製藥材料、原材料和半導體。

再加上中國對部分歐洲議會和機構成員實施反制裁後,《中歐投資協定》獲得批准的前景更加暗淡,很明顯在過去的幾個月裡,中歐經濟關係已經惡化。很難判斷這多大程度上是由美國的壓力導致的,還是出於歐洲自身的利益。事實上,雖然《中歐貿易協定》一直用戰略自主的概念作為支撐,但根據這一概念,保護歐盟單一市場、避免外國企業的不公平競爭和避免歐盟供應鏈過度集中也是合理的。

但這兩項措施(反補貼和提高供應鏈韌性)可能並不足以實現歐盟改善單一市場競爭環境的最終目標。原因是競爭扭曲的根源並不真正在於歐盟,而是中國。外國企業缺乏在中國市場的准入。中國市場的競爭環境不均衡,這一點不僅對外國企業,對中國民營企業也是如此。

事實上,國有企業(更廣泛地說,與政府相關的企業)在中國市場的主導地位,使其在海外(包括在歐盟單一市場)擴張時具有明顯的優勢,因為它們可以利用在中國獲得的資金補貼其他地方的業務,擴大市場份額。這意味著歐盟針對顯性外國補貼的措施可能不足以解決問題。

其次,隱性補貼很難衡量,因為像中國這樣市場巨大的競爭對手,債務的平均利息支付更低,稅收負擔更低。這些節省下來的額外資金可以幫助中國政府支援的企業進行收購融資或參與歐洲的公共採購,也可以通過綠地投資來擊敗當地企業。

雖然有人可能會說,歐洲消費者仍可以從更便宜的商品和服務中獲益,但這只適用於完全競爭的行業,而對於那些具有大規模網絡外部性、規模和範圍經濟的行業則不太適用。

總而言之,通過更廉價的資金和/或補貼等優惠進入歐洲單一市場會產生鎖定效應,影響競爭性。除非建立完全的互惠機制,使歐洲企業能夠在中國市場上進行同等競爭,否則中國缺乏競爭會使歐洲企業在自己的市場上處於不利地位。

歐洲執委會正在試圖解決的兩個問題 —— 外國補貼帶來的競爭扭曲和增強全球價值鏈韌性 —— 本質上是相關的,解決的根源都在中國,而非歐洲。如果歐洲企業可以平等地進入中國市場,就可以決定如何重組或向何處遷移價值鏈,不必擔心會失去中國這個潛力龐大的市場。

簡而言之,中國在國有、民營和外國企業之間建立公平的競爭環境是符合所有人利益的。歐洲執委會最近的措施顯然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Related content

Opinion piece

俄烏衝突對中國經濟有何影響?

烏克蘭危機對中國造成的影響是負面的,但除了大宗商品價格高企之外,直接影響比較有限。此外,中國對俄烏衝突的立場也關係著經濟影響。

Alicia García-Herrero
Opinion piece

內地次季GDP增長料續承壓

當前的經濟出現一定的挑戰。如果需要實現政府工作報告中預期的5.5%的增長目標,那麼更大力度的經濟政策是有必要的。

Alicia García-Herr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