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inion piece

美國最新的晶片禁令將會改變世界半導體產業的格局

亞洲作為全球高科技製造業重地必然會受到影響。

Publishing date
08 November 2022

美國和中國之間的針鋒相對再次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特朗普和拜登可能在許多方面存在分歧,但在遏制中國科技和半導體發展方面卻存在著共識。原因其實不難理解,半導體可以稱得上新一代的黑金,在不同行業和產品中有著廣泛的用途。這可以成為遏制中國的痛點,因為現在中國的晶片進口規模已經超過了石油。在本文中,我們將美國202210月出台的晶片禁令與之前的措施進行比較,並分析對亞洲和全球經濟及行業可能帶來的影響。

2018年的貿易戰到最近的晶片禁令,不難看出美國對中國的遏制措施變得更有針對性。與覆蓋各種產品的貿易戰不同,晶片禁令重點縮小到了中國科技行業。最初的措施是20195月對華為5G技術的打壓,隨後限制措施加碼,使用美國技術的外國公司也被要求遵守美國對中國的禁令,並且範圍從華為一家企業擴大到了整個半導體行業,2020年華為的無晶圓廠海思(HiSilicon)和中芯國際(SMIC)都受到了打擊。

現在,晶片禁令將科技審查收緊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首先,此次禁令針對的不再是單一的某家企業或某種技術,而是更廣泛的中國企業和更多的領域,如人工智慧、超級電腦、軟體和記憶晶片。其次,晶片禁令的衡量基準在降低,在美國的要求下,企業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確定其產品的最終用途。第三,禁止美籍技術人才協助和服務中國晶片製造商。這些禁令使得外國企業與中國做生意變得十分困難,進而削弱中國整合全球科技的能力。

在全球開始關注供應鏈安全的背景下,對晶片在哪裡生產和由誰生產的擔憂是政策討論的中心問題。美國專注於軟件、設備和設計等上游環節,在半導體供應鏈中擁有高附加值,這意味著美國在遏制中國技術升級方面佔有優勢。美國的出口禁令生效後,對中國華為及其晶片設計子公司海思造成了打擊,嚴重削弱了其無晶圓廠市場份額。

一個重要的問題是,美國為何在當前關頭把矛頭對準中國?事實上,從2017年至今,中國半導體需求的市場份額從34%上升到了40%2015年之後,晶片超越石油成為了中國進口規模最大的商品,截至2021年晶片進口總額達到4330億美元。中國正在加強產業政策,打造國家主導的領軍企業。

其實,如果按照收入來衡量,中國在晶片產業的努力似乎並不成功,因為收入市場份額從2019年的5.5%下降到2021年的5.2%。但不能忽視的一點是,中國正在晶片產業的一些分支領域取得進展。雖然目前的整體市場份額和盈利能力還不高,但中國企業在低端供應鏈中的市場份額已經比較可觀,並開始在先進技術上取得一些突破。中國的製造產能份額(包括在中國的外國企業)從2019年的20% 增長到 2021 年的 24%,如果不包括在中國的外企,則是15%。此外,中國購置半導體設備的份額日益突出,這些設備主要來自西方,這意味著中國的技術進步仍然建立在對外國技術的依賴之上。

關於對經濟和行業影響,我們以下列情況為基礎來討論:中國可能面臨更加嚴格的科技審查,對於半導體行業意味著獲取外國技術和人才具有挑戰性,實現自給自足更加困難。全面封鎖晶片和成熟工藝的可能性較小,因為這會嚴重打擊中國經濟和全球供應鏈,在全球通脹壓力較大的現階段,對美國來說成本過於高昂。對於中國而言,政府一定會加大對自主創新的資金支持和收購外國半導體公司,這可能會從全球政治層面加劇保護主義情緒和投資篩選。

由於美國的科技審查範圍擴大,即使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需求市場,全球晶片製造商也不得不重新權衡。晶片禁令實施後,對短期收入的衝擊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全球排名前五的晶片設備製造商中,中國為其貢獻的收入占比從2017年的7%增長到2022年二季度的25%。不過,由於外國企業在中國的製造產能中所占份額高達40%,應該可以爭取到一些禁令的寬限時間。只要結構性需求依然存在,外國企業可以將生產鏈遷移到亞洲其他地區。這帶來的直接衝擊依然會是十分痛苦的,可能會影響到全部收入的15%

去庫存週期和地緣政治風險是將導致半導體需求減弱的雙重打擊。我們已經進入美國科技審查的時代,審查確認價值鏈的所有環節和最終用戶。與之前的措施相比,最近的晶片禁令像一枚重磅炸彈,可能會改變半導體行業的格局。這次禁令封鎖的技術廣泛,更加難以繞過。這意味著晶片行業將會朝著分化的方向發展,雖然現在還沒有出現有關跡象,但可能性會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大,特別是就先進制程的晶片而言。

當前的全球充滿不確定性,但有兩個趨勢是確定的。首先,通脹只會越來越高。其次,半導體價值鏈將會出現類似SWIFT的科技審查系統,亞洲作為全球高科技製造業重地必然會受到影響。

Related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