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inion piece

COP26氣候峰會可達共識較少,恐預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從合作轉為各自為營

G20峰會在氣候問題的討論上未能取得突破性的成果,讓人們看到了COP26氣候峰會上各國達成共識將面臨的難度。

Publishing date
04 November 2021

This opinion piec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on etnet.

 

etnet_logo-300x300

在羅馬舉行的G20峰會上,各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承諾不及预期,並不能為正在召開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大會(以下簡稱“COP26氣候峰會”)增添信心。各國既沒有明確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也沒有承諾取消化石燃料補貼,而這些都是COP26氣候峰會的重要議題。雖然20國集團領導人承諾在今年內停止投資新的海外煤炭項目,但在國內投資方面未能達成同樣的協定,這意味著各國仍可以在國內新建煤電項目。事實上,中國、印度等国对煤炭使用仍较为依賴,因此在能源轉型過程中經濟可能會受到更大影響。

在2020年,全球82%的溫室氣體由G20國家排放產生,因此G20峰會上各國達成的共識較少也預示著COP26氣候峰會的結果可能難以盡如人意。事實上, 在氣候議題上迟疑的國家大致分為兩大陣營: 一方面是碳排放規模最大的國家(中國、美國和印度),另一方面是傳統能源出口國(澳洲、俄羅斯和沙特阿拉伯)。其中,中國和俄羅斯都將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推遲至2060年,印度更是將目標定在2070年,這都晚於本世紀中 - 被視為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1.5°C的最後期限。在全球各國紛紛提出承諾的壓力下,澳洲最近也承諾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沙特阿拉伯將目標定在2060年,但仍會努力保持在石油生產方面的領先地位。

除了碳中和的承諾提出較晚、能源轉型缺乏具體實施方案以外,迄今為止的討論中,似乎還缺少兩個問題。一是全球供應鏈脫碳,由於全球供應鏈占碳排放的很大一部分(八條主要供應鏈占全球年總排放的50%)。展望未來,全球供應鏈可能會縮短,以區域性、更加綠色的供應鏈為主,這對經濟和地緣政治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二是碳定價機制的全球化策略。雖然目前碳定價在全球範圍內推廣迅速 (中國自7月以來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級排放交易體系,歐洲也提議將碳定價擴展到更多新行業),但碳定價體系仍遠未完成。除了進一步擴大範圍外(美國仍未建立全國範圍的碳交易市場),通過協調各國的碳交易以避免監管和價格套利導致的“碳洩露”也同樣重要。

還有兩個問題可以解釋為何G20各國在氣候問題上達成的共識較少。首先,歐洲和中國電力危機日益嚴重,並且正蔓延到其他地區。第二,地緣政治方面,中國和俄羅斯領導人未能親身出席會議,但他們在協調氣候問題、推動各國達成共識方面顯然非常關鍵。此外,俄羅斯還是主要的天然氣供應國之一,對於緩解歐洲的電力危機十分重要。

簡而言之,G20峰會在氣候問題的討論上未能取得突破性的成果,讓人們看到了COP26氣候峰會上各國達成共識將面臨的難度。背後的原因包括減排措施和經濟發展的衝突,電力危機,以及中美之間的緊張局勢等。長遠來看,COP26氣候峰會可能標誌著全球應對氣候問題的戰略出現轉變 - 從合作轉為各自為營: 歐盟已正式提出了碳邊界調整機制(CBAM),英國、美國和加拿大也正在考慮將其納入氣候政策,這對發展中國家是一個不利的信號。

Related content

Dataset

China economic database

Repository of what we consider to be the most relevant macroeconomic data for China and EU-China relations.

Alessia Amighini, Alicia García-Herrero, Michal Krystyanczuk, Robin Schindowski and Jianwei X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