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inion piece

疫下新衝擊 全球供應鏈大洗牌

供應鏈從「緊耦合」結構,轉向「鬆耦合」,可能是一種理性的經濟決策,而不僅是政治決策,這個發展趨勢值得留意。

Publishing date
15 October 2021

This opinion piec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on hket.

 

HKET-300x225

美國最大連鎖超市Costco的貨架近日又空了,這次不是因為新冠疫情導致恐慌性搶購潮,而是源於供應鏈危機和物流成本飈升。另一方面,中國政府最近採取行動,壓制能源消耗和減少碳排放,加上煤炭價格飈升,國內許多製造業中心停電限電,有分析認為,這種情況有可能進一步擾亂本就緊張的全球半導體和其他重要商品之供應鏈。可以說,供應鏈的斷裂風險,威脅全球貿易及經濟發展,值得加以及時分析。

在過去的15年中,貿易的發展步履一直坎坷不平。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期間,世界貿易陷入大規模崩潰的狀態;2015年,因油價下跌和中國經濟困境,世界貿易又在復甦與再暴跌的路上蹣跚而行;2020年初大規模爆發的新冠疫情,是15年來對全球貿易的第三次重大衝擊,也可能是最沉重的一次,因為引起對過去幾十年大量交易的組織方式之質疑。

貿戰+天災 全球價值鏈縮減

廣義上,價值鏈是指生產中使用零部件的跨境流動,透過提升專業分工化,藉以降低整體生產成本,這是全球化的結果,是貿易流量大幅增長的成因。隨着跨國公司的興起,價值鏈在50年代開始擴大,通過推動跨國界的競爭優勢和分工,實現生產效率的提升,推動了國際供應鏈的持續快速增長。

很顯然,過去幾十年間,貿易關稅大幅降低,加上運輸及通訊成本下降,促進了上述價值鏈發展的進程。然而,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全球供應鏈開始逐步縮減;運輸成本增加以及環境的衝擊,如2011年泰國水災、福島地震核電事故等,更加速了減縮的步伐。而美國前總統特朗普針對中國的貿易戰,令多年來愈來愈以中國為中心的全球供應鏈,面臨新的挑戰。

此外,去年爆發的新冠疫情,造成了供應鏈的嚴重中斷,並導致製成品的零部件短缺,尤其是汽車和創科領域;加上抗疫所需的醫療器材用品短缺,更令人認為全球價值鏈面對衝擊時,欠缺足夠的反應和彈性。

這場疫情的衝擊,為全球價值鏈重新洗牌引發激烈辯論,並增添了政治和民族主義色彩。但我們不應忘記,此舉也有經濟原因。事實上,過去建立價值鏈之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從而增加企業利潤。換言之,到目前為止,供應鏈建構的每一步,是只採用一個單一入口點的「緊耦合」(tight coupling)結構,意味着如果其中一個點出了問題,「單點失效」將導致整條供應鏈崩潰;而環境衝擊、中美貿易戰和當前的疫情,促使企業考慮將其運營從「緊耦合」轉變為「鬆耦合」(loose coupling),以增加供應鏈面對衝擊的應變彈性。的確,「鬆耦合」的好處有兩點,除了有更多應變的靈活性外,當供應鏈的個別點發生改變時,供應鏈整體還能繼續運作。

相比起供應鏈的每一個步驟只有個單一點,企業更傾向有多個可互換的選擇。當然,此舉在短期內會增加生產成本,但卻會增加彈性;從長遠來看,卻更高的彈性或可避免重大衝擊,意味成本減低。由此可見,在零部件供應暫時受到生產中斷的影響下,保持生產過程完整的能力,已成為公司愈來愈重視的目標。

增生產彈性 既因政治亦為經濟

這場關於國際供應鏈重組的爭論,究竟是受政治因素推動,還是有合理的經濟原因?這的確是一個關鍵問題,而答案是因產品而異,因為有些產品的確有國家安全考慮,疫情期間關鍵醫療產品的供應中斷正是一例;一般來看,將全球價值鏈從中國轉移出去的決定,不太可能不考慮經濟因素。

公司選擇更複雜的價值鏈,而不是在國內或較近的地區整合生產,箇中的經濟理由,可能不再僅考慮效率因素。中國工廠去年二月因疫情影響而停工停產後的結果,反映價值鏈中斷的成本十分高昂,商品供應的彈性顯得尤其重要。

零件離岸生產 5大新成本

此外,決定在不同地點離岸生產零部件背後的效率原理中,出現了許多新的相關成本,可能導致各方傾向採用更短的全球價值鏈。首先,一些國家的安全問題(包括恐怖主義和網路攻擊)推高了維持跨境物流的成本;第二,全球環境風險呈上升趨勢,提高了未來供應鏈中斷的機會;第三,保護主義的措施,使世界貿易組織(WTO)無法確保現有多邊貿易體制穩定運行;第四,技術日益重要的作用,以及相關國際標準和法律框架的碎片化,可能會增加全球價值鏈在不同生態系統中運作的成本;第五,在全球價值鏈中,中國的中心地位導致風險過度集中在一個司法管轄區。

總的來說,對於重新調整價值鏈的決定,地緣和國內政治原因可能很重要。但是,如上所述,當中亦有許多重要的經濟原因,可以解釋將部分生產重新回到原來區位,或至少將供應鏈縮短至較近的地理邊界內之決定,該邊界可以是實際的邊界,也可以是基於具類似標準和法律框架、具象徵意義的邊界。供應鏈從「緊耦合」結構,轉向「鬆耦合」,可能是一種理性的經濟決策,而不僅是政治決策,這個發展趨勢值得留意。

Related content

Dataset

China economic database

Repository of what we consider to be the most relevant macroeconomic data for China and EU-China relations.

Alessia Amighini, Alicia García-Herrero, Michal Krystyanczuk, Robin Schindowski and Jianwei X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