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inion piece

站在時代岔路口的《中歐投資協定》

只有時間能證明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貿易協定是否具有成效,能否應對國際價值鏈的潛在分化。

Publishing date
06 April 2021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opinion piece was orignally published on China-US Focus.

 

china_us_focus_logo-300x67

在長達7年35輪談判後,歐盟與中國最終在2020年底達成了《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以下簡稱“中歐協定”)。

中歐協定在特定行業提供更大的市場准入,旨在代替25項歐盟成員國與中國的雙邊投資協定,根本上是為了減少歐洲投資者在中國投資的不確定性。中歐協定還引入了一系列方法,提高補貼和國企行為的透明度。

中歐協定帶來的一個重大轉變是,中國市場的某些領域向來自歐洲的外國直接投資開放。此前,歐洲對中國投資開放度較高,但中國市場對其他國家的准入相對嚴格。上周雙方公佈的行業承諾顯示,雖然壁壘依然存在,但中國市場的一些領域現在對歐洲投資者的開放程度有所提高,例如電動汽車和一些醫療服務。但總體上看,競爭環境仍然更有利於中國。

市場准入取得了雖小但有意義的進展,不過投資者保護方面似乎並未得到明顯改善。中歐協定僅引入了國與國之間的爭端解決機制,給雙方兩年的時間來達成其他形式的投資保護協定。這意味著目前無法淘汰現有的處理金融糾紛的機制,即歐盟26個成員國各自與中國之間的投資協定。最後,儘管中歐協定涵蓋了一些環境保護和勞工權益保護的條款,但與歐盟在其他投資或貿易協定中的條款相比仍有差距。這為此項協議能否獲得批准帶來了不確定性。

在當前大國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歐盟似乎已經意識到與經濟實力相比,其政治影響力仍然不足。歐盟引入戰略自主的概念,希望證明在不依靠美國這個盟友的情況下,也能決定自身在世界上的地位。這一“自力更生”的需求顯然和特朗普執政後歐盟與美國關係惡化不無關係,事實上中歐協定的談判在2013年11月開始,緊隨美國和中國的雙邊投資協定談判之後。而特朗普當選後,此類的談判基本停止。歐盟雖然沒有中斷,但仍放緩了談判的步伐,以等待特朗普政府對歐盟的下一步行動,但顯然歐盟要對美國政府失望了。加之美國和中國之間日益嚴峻的戰略競爭,使歐洲陷入二戰以後從未出現過的處境 —— 爭取戰略自主,避免在大國競爭中受到衝擊或利用。

在特朗普政府以敵對和孤立的態度主導全球局勢的情況下,歐盟的這一戰略是有意義的。拜登執政後重新接觸傳統盟友,同時保持與中國的“極端競爭”,在這種環境下,這一戰略甚至更有意義。

拜登政府最近宣佈了一項行政命令,要求建立無中國的技術供應鏈。 在美國努力推動供應鏈分化的同時,歐盟也在努力增加對中國多個行業的投資,尤其是在拜登行政命令範圍內的電動汽車行業。換言之,經過多年的談判,歐盟獲得的市場准入可能使歐洲公司和主要交易夥伴——美國走向不同市場。電動汽車行業尤其如此,因為在中歐協定的條件下,要想控制所有權就需要超過10億美元的投資。

如果我們反過來看中國在歐洲的投資,則會出現一系列不同的問題。中國企業確實非常熱衷於在歐洲投資,特別是在高科技領域。自2018年以來,中國在歐洲的收購很大一部分發生在工業領域,其次是半導體領域。不過,一些交易因國家安全問題而被叫停,在可預見的未來,這一趨勢勢必會加劇。如果說有什麼不同的話,歐盟與中國之間的投資協定可能會增加阻止特定交易的難度,但也並非完全不可能,因為歐洲公眾對中國收購的敵意正逐漸上升。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過去通過生產可以更容易地進入飛速發展經濟體市場的時期,這項投資協議確實對歐洲企業非常有用。但今天,在美中戰略競爭的時代,美國政府呼籲盟友共同遏制中國,歐洲國家將會發現從這份協定中獲利更加困難。歐盟習慣於漫長的談判,此次達成的協議在這個充滿分歧的時代可能會變得“不合時宜”。只有時間能證明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貿易協定是否具有成效,能否應對國際價值鏈的潛在分化。同時,在中國投資較多的歐洲公司可能會承擔更高的風險,把更多雞蛋放在中國的籃子裡,也意味著會在中國的價值鏈中涉足更深。

Related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