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inion piece

中歐峰會名不副實,未來之路漸行漸遠

視訊會議的討論充滿政治性和爭議性,很明顯繼2019年新的中歐戰略承認系統性對手的關係後,中歐之交再次降到新低。

Publishing date
22 September 2020

该意见稿已发表于:

 

etnet_logo-300x300

中歐峰會已經落幕,對這一事件的擔憂卻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首先,由於疫情的緣故,原計劃於德國萊比錫舉行的實體會議取消,變為視訊會議。而且,中歐雙方並未達成太多共識。自從7月中歐經貿高層對話未達成任何協定,甚至沒有發表公報後,很明顯中國的經濟政策和歐盟的預期漸行漸遠。

不過,此次峰會對德國總理默克爾而言十分重要;不僅因為目前德國是歐盟的輪值主席國,而且很可能是默克爾最後一次主持中歐峰會,在歐盟內部,她一直是中國的堅定支持者。中歐之間的《全面投資協定》已經經歷了長達7年的談判,而聚集了歐盟27國領導人的萊比錫峰會原本應該是最終簽署這一協議最好的平臺,並且先前計畫的協議完成時間就是在2020年。

但事實卻是,《全面投資協議》尚未達到可以簽署的程度,會議上也沒有關於氣候變化、準則或新冠疫情合作其他協議。此次中歐視訊峰會略顯名不副實。會議期間,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發言中就敏感的香港和新疆問題向中國主席習近平施壓,氣氛一度尷尬。

視訊會議的討論充滿政治性和爭議性,很明顯繼2019年新的中歐戰略承認系統性對手的關係後,中歐之交再次降到新低。一個明顯的證明是,習近平堅持保持2020年簽署協定的計畫不變,而馮德萊恩則明確表示從歐洲的角度“協定的品質比速度更重要”。

中國幾乎沒有做出讓步,至少在歐盟期待的方面沒有。中國承諾從歐盟進口更多商品,與中美第一階段協議談判時的條件相似,但沒有進一步的市場准入,更不用說經濟模式改革,歐洲仍將中國的經濟模式描述為“國家主導的資本主義”。會議期間,中國的妥協只在進口,而非市場准入或改革,並且提醒歐盟不應干涉中國內政,無論是新疆、香港還是經濟模式,因此會議結束時幾乎沒有任何有意義的結論。在中歐兩國立場距離如此之遠的情況下,視訊會議沒有實際成果也不足為奇。對這一結果感到高興的可能只有美國政府了。

Related content

Dataset

China economic database

Repository of what we consider to be the most relevant macroeconomic data for China and EU-China relations.

Alessia Amighini, Alicia García-Herrero, Michal Krystyanczuk, Robin Schindowski and Jianwei Xu